春节的年味儿还没散,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的乳品工艺实验室里早已开展了多次联合实验和技术交流。“今年是我们精深加工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投产的关键一年,大家丝毫不敢松懈、热情都很高。”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长期聚焦我国奶业精深加工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够突破国际技术壁垒、实现国产化生产应用,把奶瓶子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是她的梦想。
“其实想起来挺激动的,从研发到项目生产,我们整整走了17年”。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 王彩云
是突破,更是超越
王彩云口中的“项目”,是位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奶酪智造标杆基地三期项目,该项目在今年建成投产后,将实现我国奶业从原奶到深加工产品的完整生产链;特别是婴配粉加工中的核心成分乳铁蛋白也将在这里生产。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奶酪智造标杆基地
“乳铁蛋白在牛奶中的含量非常低,提取和制备难度极高,价格还贵,差不多10吨原奶才能萃取出1公斤的乳铁蛋白,国际上最贵的时候能炒到每公斤2万多元人民币。”王彩云说。就是这样一个关键原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没有攻克提取乳铁蛋白的科技难题,只能依赖进口,价格异常昂贵、还经常缺货,不仅提高了国内乳制品生产使用的成本,更严重影响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
那个时候,王彩云刚参加工作,就是做牛奶成分的应用研究:“我很不服气,咱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提取乳铁蛋白呢?”
正是这种“不服气”,成为了王彩云投身乳铁蛋白提取技术研究的原动力。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打破这一技术壁垒,让中国拥有自主提取乳铁蛋白的能力。
王彩云说干就干。乳铁蛋白的提取技术涉及复杂的生物分离和纯化工艺,研究初期,王彩云和她的同事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成熟的技术路线和实验数据;国外对相关技术严格封锁,甚至连关键设备的参数都难以获取。但王彩云和她的同事们,一点一滴,从零开始,钻研技术专著、设计全新提取工艺、研究开发制造装备、建立品质标准……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突破重重困难,终于靠自己,创造了“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可以将常温纯牛奶中乳铁蛋白的保留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了90%以上。王彩云为之奋斗付出十几年的成果,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实现了国内行业首创,更打破了国外关键技术壁垒、实现世界首创。而过去2、3万元一公斤的乳铁蛋白,现在可以降到5、6千元,降低了进口成本,让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王彩云和团队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当初的不服气,如今变成了自豪。”王彩云感慨道,“我们用努力,证明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掌握奶业核心技术,甚至做得更好。”
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的突破,并没有让王彩云和她的团队止步。β-酪蛋白,这一母乳中具有独特营养功能特性的成分,它的提取技术也一直被行业认为是难以跨越的高峰。王彩云率领团队聚焦难题,攻城拔寨,终于也实现了技术突破——行业首创的高纯度β-酪蛋白技术,得率高于国际报道同类水平的20%,且纯度超过80%,是打造更接近母乳的婴配粉的坚实发展基础,是拓宽β-酪蛋白使用场景的优质资源。
是坚守,更是创新
我国奶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较之过去明显上升,但仍处于偏低水平,且我国居民现阶段还未建立起科学的乳制品消费习惯。对标国外,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人均奶类年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亚洲平均的二分之一;对标国内,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人每天应摄入300克至500克奶及奶制品的推荐量为基础”,国内每日乳制品摄入达标的公众也不足人口的四分之一。推动乳制品中关键原料的提取和产业化应用,任重而道远,人均乳品摄入量不足的现状,也亟待改善。
“乳品中的乳铁蛋白、乳清蛋白、乳酸菌等成分,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调节肠道菌群等功效作用,饮用或食用乳制品对人体是有很多好处的。”履职以来,王彩云深入消费一线,认真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她说,“以消费者为中心,是我们坚守的初心;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对高品质、高营养、特定功能的乳制品有了更多需求,这是我们探索创新的底气。”
已经突破的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和高纯度β-酪蛋白技术,通过成果转化,给消费者研发出更营养的产品;伊利也通过自主设计生产设备,解决了乳铁蛋白工业化生产的难题,进一步推动了精深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坚守奶业精深加工领域研发、夯实行业发展根基的同时,王彩云和她的团队面向人民健康、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特色奶基食品。比如,针对乳糖不耐受人群,她们历时四年创新打造0乳糖奶粉,在行业内实现技术和配方的双重创新与突破,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转化为有益物质,并添加活性益生菌,不仅为乳糖不耐受的消费者提供肠胃保护,同时还能保证奶粉中的钙、蛋白质含量满足每日营养需求,给消费者带来全面的营养支持。还充分借鉴中医理念,结合药食同源,实现猴头菇、干姜与牛奶制品的完美结合,对促进消费者身体健康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从事研究的专家们坚定地认为,科学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是责任,更是信念
“呵护国民健康是奶业存在的基本价值之一,产品的创新研发必须要紧紧围绕‘人民健康’这四个字,要让成果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提供营养,这是我们奶业科研人员的责任!”
在奶业一线做研发20余年,王彩云亲眼见证了中国人从“喝到奶”到“喝好奶”的重要历程,也亲身参与到了中国奶业从“落后”到“现代化”的转型突破。
深耕于奶业,王彩云深感责任重大,她和她的团队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创新,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的创新链路,在奶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加快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强自立;在产业应用上高效转化,推动奶业精深加工项目做优做强,增强中国奶业核心竞争力。
“曾经有人问我:彩云,这么多年坚持在奶业一线做科研,你的动力是什么?”“我想,我的动力来自于我能够感受到老百姓对健康的渴望,来自于我们想要守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来自于将‘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那股子信念!” 王彩云回答。